艺美视界网,打造书画资讯第一网!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热门关键词: 许莹  杨丽华  万恒

靳文艺:妙笔勾勒壮美河山 重墨抒怀心中大爱

来源:艺美视界 发布人: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4-19 13:05

  微信图片_20230419130314.jpg

靳文艺近照

微信图片_20230419130328.jpg

  黄河落日 《黄河万里图》局部

  “两个打造”·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赵荣

  他博古通今、风趣幽默,痴爱绘画,是乌海本土走出去的艺术家;他是艺术界实现单人徒步黄河全程考察的第一人,并用实际行动书写了“长河追日八万里,丹青寻梦四十年”的传奇故事;他用饱蘸情怀的画笔描绘母亲河的奔腾激昂、名山峻岭的巍峨高耸,勾勒出治黄工程雄伟恢宏、人文历史的璀璨闪耀。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宋庄国画院执行院长靳文艺。

  墨色描仙境 国画绝美勾人心

  “我15岁迷上油画,达·芬奇、拉菲尔等画家成为我心中的神,18岁时绘制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巨幅画作呈现于当地大礼堂舞台中心。”靳文艺说,因为绘画,他受母校之邀回校执教,一次偶然的善举,改变了艺术之路前进的方向。

  1972年,靳文艺从朋友孙振民处得知,著名中国画画家胡蔚桥来乌达了。初见,先生脸色红润、长须雪白,身材笔直、衣着考究,一派端庄儒雅、傲骨铮铮的艺术家风范,却因囊中羞涩被困当地。靳文艺等人仗义疏财,不想被严词拒绝。最后,胡蔚桥接受了他们“拜师学画,缴纳学费”的提议,收几人为入室弟子。

  白天,靳文艺忙着代课、油画写生、石膏素描;晚上,步行三四公里到胡蔚桥的住处学画。“我当时决心做一名油画家,对我国传统绘画及绘画大师知之甚少,总觉得水墨画就是在用毛笔画素描。出于对先生的敬重,每天硬着头皮听课、做作业。”他说,即便如此,经常得到老师的夸赞。慢慢地,他发现,先生笔下的树在长、云在飘、水在流,可到了自己笔下,墨不鲜、色不润,树、云、水全成了干巴巴的死物。

  一次,他看到墙上一幅作品,颜色饱满,云雾缭绕,仿佛刚刚画好一般水润,不由得上手触摸,却发现墨早已干透,落款竟是几年前。“我一面懊恼,一面崇敬,恨自己愚笨无能,敬佩先生妙笔神功。”靳文艺说,就这样一步步、一天天,逐渐沉浸在水墨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学习是课徒制,先生从树法、石法、章法、画理、画论循序渐进、娓娓讲来,边讲边画,他们几人围坐左右边听边学边画。

  一次,靳文艺指着一幅《毛竹丰收》询问,先生拍案而起,喝道:“那叫什么国画。”随后拿起斗笔、饱蘸浓墨,如疾风暴雨般在纸上挥洒开来。先生捋须落座,说道:“上追宋元,下达‘沈四王’,是山水画之正本。”当画作贴到墙上,学生们一阵惊呼。画中,狂风裹着暴雨,竹枝迎风摇曳,似折非折,将断未断。“这幅摄人心魂的画作让我领略到国画的无穷魅力,促使我深陷其中不断学习挖掘。”靳文艺说,先生虽然只教了一年,但他上至宋元,下到明清,谈古论今;从作画到做人,从写生到创作,各种皴法、树法、章法与笔法,由浅入深,谆谆教诲,让人受益无穷。

  先生常说,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想做出一些成就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正是这一句,指引着靳文艺在艺术求学创作之路上披荆斩棘、矢志不渝。

  观大河斑斓 一草一木皆妙华

  清晨,迎着至美绝伦的日出苏醒;薄暮,枕着气势磅礴的长河入梦。

  黄河之子靳文艺生于乌海,长于乌海,从小便与母亲河形影相随、意惹情牵。受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影响,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沿着黄河全程游历写生。

  1982年7月2日,准备了十年之后,靳文艺排除各方阻碍,背起行囊,带着他的学生王三林骑自行车悄悄地朝着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出发了。

  他仿佛出笼的鸟儿一样欢快、兴奋,紧接着的疲累、饥渴、路遥难行等重重困难袭扰着他们。为了不让自己退却,靳文艺和王三林甚至连夜赶路。到西宁,一位老乡对他们想要骑车到黄河源头的行为嗤之以鼻,说:“你们想得太天真,眼前的日月山就上不去。”靳文艺改变出行策略,将自行车托运回乌海,打算徒步前行。“写生的画具、干粮、饭盒、水壶、露宿用的毛毯、标语小旗、兼具防身和拐杖功能的标枪都背在肩上。”他说,如果不徒步,大约60%的地方都无法走到黄河跟前。

  到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手头拮据又无人收留,二人身着薄衣,满面沧桑,无助地坐在街头晒太阳。幸运的是,他们这一异类的形象吸引了路过的玛多县中学体育老师冬巴杰,冬巴杰将二人带回学校宿舍并让出了唯一的床。“冬老师铺羊皮褥子打地铺,我和三林在单人床上打个调头休息。学校张校长听说我们的故事后非常感慨,不仅述说当地的风土人情,还送了两套厚实的学校制服给我们御寒。”靳文艺说,第二天,三林风寒发作,百公里外的黄河河源他只能独自前往,但高原反应已经让他出现缺氧、头晕的症状,写生返回途中一度从自行车上栽下晕倒,自然苏醒后还看到了动物尸体膨胀的惊悚画面。

  “9月,到达玛曲,我适应了高原反应。原本预计用5年的10个寒暑假走完黄河的计划作废,决定一鼓作气走下去。”靳文艺说,写信给学校请假,给家人报平安。到了兰州,王三林决定返乡,他开始踽踽独行。

  丹青一梦诚如海,功在铁鞋磨碎时。靳文艺在红军长征的雪山草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体会了山脚到山巅之间植物的种群分布以及气候的瞬息万变,欣赏到山连山、山套山,云雾缭绕的高原美景,锻炼出挖野菜、摘蘑菇、宿荒野的求生技能,挑战过飞雪时节蹚水过河的冰冷刺骨,感受壶口瀑布的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赞叹旱地行船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倾听毛主席东渡黄河的历史、铁牛镇守千年的传说;触碰唐砖汉瓦的精美绝伦、沧海桑田……

  他遇到勤劳善良的藏族姑娘指路带路,语言不通的喇嘛提供食宿,热情好客的干部群众送衣送物,看到热血青年崇拜的目光,新闻记者逆流追赶的身影。他以常人难以想像的热情和动力,徒步9个省区,万余公里,为创作留下了一页页丰厚的写生资料和旅行日记。

  1983年8月20日,历时一年两个月,靳文艺终于到达黄河入海口东营,当雄浑的黄河水和碧蓝的大海相互交汇,形成独特的“鸳鸯锅”奇观,印证了李白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美。

  自1982年至今的四十余年间,靳文艺先后两次沿黄河全程写生,并多次直达黄河各个点位写生,用画笔描摹着大河两岸的斗转星移、世事变迁。

  学问无遗力 水磨工夫终成功

  山水画法,玄妙复杂。想画好山水画,既要懂笔法、墨法、造型、构图等,又要懂得山、水、云、树、石等的画法,每一个门类都需要极为精湛的技艺及笔墨功夫。

  “我的画中有着北方作者独有的雄浑豪迈,却缺少南方大家的温婉灵秀。1984年,当接到南京艺术学院高研班的通知书时,我再一次踏上求学之路。”靳文艺说。不少画家注重绘画技巧,对理论学习很排斥。他不仅一边学画作画,还旁听了全国艺术大专史论助教艺术班的培训课。导师从尼采、萨特,讲到中外美术史和美学史,这些历史上国内外灿烂悠久的艺术文化让人如痴如醉。

  学习艺术会读图,更要会读书。靳文艺不仅涉猎人文历史、政经文哲等书籍,几十年来保持订阅《小说月报》《诗刊》《人民文学》《地理知识》《文物》《作家文摘》等杂志报纸以及多份美术专业刊物。对于一些买不到的好书,靳文艺曾一边看一边抄。

  1989年,受市政府委托,靳文艺组建乌海市书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4年间,为我市文化事业和书法城建设呕心沥血,同时将他人生和艺术生涯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乌海。一次,偶遇曾经的同学,其作品和画论突飞猛进,还担任某画展评委。这让靳文艺认识到自己偏居一隅,故步自封的落后,心中“走出去,再学习”的愿望愈加强烈。

  2003年,他因病手术。术后毅然辞去市书画院院长一职,于2006年开始进入国家画院画家书法高研班、范扬工作室再度学习。时年54岁的靳文艺再一次走进教室,成为同学中年龄最大的。当有人问他从哪儿来,并嗤笑:“内蒙古还有人会画画。”靳文艺铿锵顿挫地回怼:“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内蒙古的;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内蒙古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刘巨德,内蒙古的;中央美院教授胡勃,内蒙古的;首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孙志均,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我的同班同学。”说罢,扔给他一句“孤陋寡闻”。

  当同学们悄悄议论“这老头应该去老年大学”时,靳文艺不与他们争辩。4年间,每日迎着朝阳、背上书包,辗转公交地铁,争分夺秒努力学习,反复锤炼自我,废寝忘食汲取艺术创作的养分。当艺术认识、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不仅赢得了导师的肯定赞扬,还获得了同学们由衷的敬佩和尊重。

  北漂时,他住过地下室,也感受过三餐不继的辛苦。当朋友进京探望,见他租住在毛坯房中,床铺凌乱、馒头咸菜搁置一旁,手中拿着画笔,支块破旧的木板作画,心酸地劝说:“你这过得啥日子呀,回来吧。”靳文艺不以为然,怡然自得地说:“吃什么、住什么不重要,现在每天都可以画画,我觉得很幸福。”

  妙笔绘苍穹 水墨江山入画来

  纸上的山水,是文人心中的山水,它源自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又浸润了文人的学养、精神、气质、品格。“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其精妙之处莫过于此。

  靳文艺的画作有扎陵湖的自然之美、阿尼玛沁的波涛汹涌、雪域高原的心驰神往、山巅之下拉卜楞寺的空灵缥缈、龙羊峡建设的血肉传奇,还有石林地貌的崖壑裂隙、山水画廊的鬼斧神工、骑马渡河的惊心动魄、敦煌莫高窟的悠远神秘……他虽擅长作大画,但扇面之类的盈尺小品也颇为可观,画小而意象不小,多数小品气格开张,局阵宽展,咫尺间有万里之势。

  2018年,靳文艺携10年间创作的精品力作回乡,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长河追日·靳文艺山水画展”,200余幅作品组成了“大黄河颂”“河出昆仑”“写生黄河”三个部分。“大黄河颂”8组8.8m×2.4m的巨幅作品展示了黄河的壮阔雄浑,立意高远、构思巧妙、气势恢弘、章法新颖、风格独特;“河出昆仑”描绘了黄河从雪域高原缓缓流出,涓涓汇聚,浩荡东去的画面;纯熟的笔墨技法,推陈出新地描绘了祖国山河之壮美,表达了对自然无限热爱的同时,为家乡父老带来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彼时,他已任中国宋庄国画院副院长。靳文艺回忆,早在1995年,便从德国一位画家口中知道了北京有个宋庄,被誉为中国的巴比松(法国的画家村,曾诞生多位艺术家)。那时起,便在心中埋下了对宋庄的喜爱与向往。多年学艺后,他选择进入宋庄来发展。2008年,到宋庄考察,看到一个空置的展厅,靳文艺遂提出要举办展览,并以“当代艺术和传统打一照面”为主题,举办宋庄第一个国画展,而这一举动让宋庄和全国水墨界为之震撼。

  展览后,靳文艺提议将当地的国画家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个归属,并借鉴我市书画院章程以及书法城建设十五年规划,写出了《宋庄国画院筹建方案》《宋庄国画院章程》《宋庄国画院十年规划》。“如何正本清源,纠偏救弊,是每位有志于匡复民族文化传统的担当者的重责和课题,宋庄国画院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立的。”靳文艺说,画院加强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发掘,对传统采取“回归、深化、活用”的六字方针,以实现“借古开新”为目标。从此,宋庄的画院如雨后春笋,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多元化格局的一页在宋庄翻开。

  刚开始,有人购买靳文艺的作品,当看到落款“作于宋庄”时,委婉地表示不想要这张写有宋庄名字的作品。“当时的宋庄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被世人认可。”靳文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宋庄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作室一个接一个,画室一个连一个,展厅星罗棋布,仅艺术家就多达万名,艺术相关从业人员2万多人,区域内的画廊、美术馆、画材店、艺术区、艺术家工作室数不胜数。

  时至今日,以靳文艺的名字命名的“文艺美术馆”不仅成为宋庄艺术区标志性的艺术场馆之一和游客打卡地,还接待过中央党校全国宣传部长培训班、全国文联主席培训班、全国百家报纸联谊会代表团、驻华十六国文化参赞代表团等领导团体参观指导。

  一幅画抒发内心情感,一幅画描摹时代印记,一幅画倾注满腔热忱。

  2018年,靳文艺承诺,用5年时间为家乡绘制一幅《黄河万里图》写真卷。五年来,他精心设计、伏案创作、不眠不休。目前,这幅长160米的写真巨卷已经完成。最后,他表示,下一个五年,自己将继续投入到《黄河万里图》写意卷的创作中。

  人物小传

  靳文艺,号“戈今文一”“清寂斋主”,曾就读于内师大艺术系、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曾任自治区美协理事、市书画院首任院长、市美协名誉主席、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宋庄国画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协友联画院特聘画家、《丹青》杂志主编、策展人、荣宝斋画院范扬工作室执行导师、书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作品曾先后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海潮杯中国画大展”“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画展”“西部风韵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并获优秀作品三次,获内蒙古自治区美展一等奖。两次应邀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参展“欧洲国际艺术博览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