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藏珍——2023年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学术主持:李庚
艺术顾问:王仲、唐辉、乔宜男、丘挺
策 展 人:张小玉
主办单位:藏珍(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藏珍美术馆、华夏经典艺术馆、中国水墨巨匠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北京艺发星耀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枫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传世水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香港中昌鼎源拍卖集团有限公司
开幕时间:6月13日15:00
参展艺术家(按年龄排序):张道兴、王仲、李庚、李乃宙、张复兴、程振国、高卉民、杨沛璋、高维洲、曹瑞华、王首麟、崔晓东、邢少臣、郭正英、潘锡林、邢晓林、杜平、吴昊、丁密金、潘晓云、陆天宁、李耀春、周尊圣、杨国平、吴建科、邓永广、孟庆刚、周士钢、陈鹏、陈危冰、计建清、郭振山、潘小明、曾迎春、陈东山、卫德恒、马胜利、钟鸣、张津诚、唐文国、易峰、张禾、连俊洲、李连志、熊晓东、马顺先、李冬、姜府辰、赵建军、巫卫东、张闯、高荐、王依民、乔宜男、郑瑰玺、杨声、于世林、李小成、金长虹、秦少甫、周同祥、陈云鹏、杜艳、丘挺、孙云鹤、雪泥、王乘、贾绍昌、宁保平、王水、张延东、龙昭阳、姚瑞江、于明、程晔、马晓飞、方向乐、马卫魏、杨秀泽。
展览地点:炎黄艺术馆(北京市朝阳区慧忠路9号)
媒体支持:人民网、新华网、雅昌艺术网、艺美视界网、中国美术家网、中国书画家网、搜狐网、网易、今日头条、华人头条、央视书画频道、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优酷视频、百度视频等全国百家媒体。
前 言
翰墨飘香歌盛世,大道同行颂华章。藏珍文化一直立足于国画领域,为书画名家服务,发掘具备学术高度,思想深度、个性面貌与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家。近年以来,多次举办了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画名家邀请展,深受业内外好评。为讴歌伟大时代,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更好地展示名家国画艺术的魅力,藏珍文化在炎黄艺术馆举办《水墨藏珍——2023年中国画名家学术精品展》,共同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勾勒多彩的艺术蓝图。“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个以中国画为主题的展览,展现的是生命的活力,阐释的是天人合一的历史文脉,是对祖国大好河山、历史文化、奇花异卉的讴歌,所以,此次中国画名家精品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本次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各位参展艺术家都是活跃在当今中国画坛上的艺术名家,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原野上,坚守民族文化血脉的同时,不断吮吸现代艺术的新鲜空气,将笔墨语言符号进行有意识的打散、重构,创作出葆有鲜明风格的艺术作品,不断呈现出水墨图强的中国精神。参展的艺术家逾越年龄与岁月的历练,在传承与创作方式上,其绘画语言丰富,其技法创新与艺术修养层面,其审美取向与理念价值观层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作品气息别具意趣,格调高雅和逸出古典,审美境界崇尚纯净或辽阔,艺术家各具风采,作品面貌五彩斑斓。
纵览中国画坛,传统与革新,继承与改良的思潮与论战纷纷而起,但中国绘画艺术却是那样博大精深,它的厚重与浩瀚就像座座高山一样,无边无际,当代中国画家在不断寻找中国画未来的出路和方向的同时,借古开今、勇于开拓、继于实验,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以及富有魅力的当代艺术价值观。藏珍文化举办的“水墨藏珍——2023年中国画名家精品展”以艺术交流为纽带,将进一步使画家之间的传统友谊与深厚的文化交往得以继续发扬、绵延不息。欣赏这批赏心悦目的中国画,它所呈现出的那阵阵烂漫缤纷、生机盎然的怡人气息,将令观者收获到一种惊喜,一份憧憬,一缕缱绻的艺术享受。
藏珍文化一直以服务国画艺术家为根本,成功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搭建了市场的桥梁,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影响力。藏珍推出真正具备当代书画艺术品格的作品,展示被学术界认可的实力派群体。通过策划展示名家精品,让广大观众和收藏家真正品味有学术意义的绘画创作,以精良的优秀作品成为展览的品牌,达到其展示的价值和意义。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化艺术交流发挥作用,为当代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参展画家

连俊洲 1966年生,河南荥阳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书画院专职画家。

清心妙寄 · 自在之境
——浅话连俊洲其画其人
文|杨彦萍
上次因为一个活动,路过郑州,连俊洲老师便邀请我们到他的画室喝茶。画室雅近天然,室内的茶台够大,我顺势端一杯茶移步到另一侧的画案边,低头翻看他桌面上摊开的书籍和一些尚未画完的画。在一堆笔墨纸砚文玩之中,一个刻有“自在”二字的小杯吸引了我。杯子内外已墨迹斑斑,但轻握在手,顿感俊雅可人。
目光越过画案悄悄望去,那边,他们正在一遍遍相互续着茶。画案的背后则是一个临街的窗,往下一看,车水马龙。或许是因为巧妙利用了临街外墙向外微凸的缘故,总觉得画室形状如一尾鱼。后来,我用手机拍下“自在”二字发给连老师,并配言:连老师画室之印象。
他回复:人能得自在是一生的追求。
大胡子,眼神清亮。笑起来,如稚子孩童。真是一个内心清澈的人。这是连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

其实认识连老师已经有些年头了。记忆里,他的话不多,语速不紧不慢,似乎从不生气,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是偶尔见他与投缘的朋友一起,聊到开心处,也会有开怀大笑时候。记得有次,大家都喝了些酒,不知谁提议去唱歌。发现连老师最喜欢唱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说实话,他虽然唱得歇斯底里,但还是明显有些跑调儿,直到扯着嗓子把音喊破,他依然是一脸的认真,最后还不忘边唱边比划几招孙悟空的招牌动作算作结束,惹得大家开心不已。

连俊洲 清影摇风 35×36cm 纸本水墨 2020年
曾经不止一次地听朋友说:连老师骨子里就是个孩子。
清澈,笑起来一脸的无邪。大胡子貌似粗犷,却面容发亮,光洁照人之感,形成强烈反差。让人一下子记住了他。一个人竟可以如此单纯本真,便开始关注他的画。
初看连老师的花鸟画,多为呈现花鸟的素颜之美,只觉得满纸清气,古雅疏朗,没有半点浮躁与火气。我尤其喜欢定睛细看画中的那些鸟们,或转颈回眸,或振翅欲飞,或凝视远方,充满思想趣味和宋人笔意。一个个美的瞬间细腻得让人怦然心动,或许只有内心柔软到极致的人,才能有这样的表达吧。连画面上突然出现的一只蜻蜓,都像是他的心绪与这些形象的碰撞,透着一股乍现的灵性。如果可以拟人的话,我宁愿相信画中的所有动物都是幸福自在的模样,所以整个画面尽管物象之间错落有致,取舍之间依然透出一种平衡和谐之美。

连俊洲 师者清心 48×36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台湾学者蒋勋曾经说过:美,常常是不准确。准确的往往不美。一个人爱画什么样的画,可以看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也是他审美态度、思维情绪、生活观念的传递。连老师一些画中的意境,虚实之间,往往弥漫着一种清晰的模糊状态,透着简约和谐的美感和纯洁自然的气质,沉淀着他对美的潜意识表达——沉静和冷逸。或许是因为他选择的不是张扬的艺术个性,当记忆中的自然物像受到其灵感触发的时候,这种被大脑沉淀了的物象立即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华。

连俊洲 诗思禅心共生 68×3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去年春天,连老师来信阳新县采风写生。那天,大家围一圈儿看其画水墨写生:先画三两棵树,线条疏朗,充满一种速写般的率性之美。再画几间老屋,氤氲如梦。门前一条小路倔强地伸向远方……他惯用前人的古意笔法,描绘当下自身所见、所感。见旁边有个小水凼,便信手用毛笔在浑浊的水里蘸一下,然后朝那扇半开的门上轻抹几笔,画面上立即出现了似有似无的屋漏痕,家园的沧桑感立即出来了,非常精妙。
因为总是习惯把目光投向那些细微的事物,并一次次走进它们的内心。一片树叶、几粒花生、半截莲藕等等都是他要表达的物象。看似简单,但他所描绘和寻找的世界,带着内心的温度,一枝一叶总关情。世间花花草草,真能成为画中形象的,皆因一个情字。当以隽永诗意走进一个精微世界,平常里司空见惯的花鸟,在他的笔下,都赋予了灵性的光辉,一动一静之间呈现出最迷人的生命状态。古人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你若深情,草木也会情深于你。

连俊洲 疏影横斜 68×3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以古为师,以自然为师,在爱与生命中寻源问道。然后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投射到他所要表现的物象上,定格自然中的点滴之美、瞬间之美,最终达到物我默契合一的精神世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近年来,听说连老师开始研修佛学,整个人看上去更显禅静。或许他是在更深层次地寻找着自己,回归着自己。一幅幅清心出尘的画面,像是一阕阕或长或短的宋词。即便藏着流年心事,也颇有古风遗韵之感。黄公望说:诗要孤,画要静。所以,画里静气最难。

连俊洲 为我园中竹子造像 30×35cm 纸本水墨 2020年
连老师的画里常常有出其不意的新意,蕴含着自然与人文思想、传统与现代语境的关系。或许是因为他把创作的参考系从古今纵向的时间轴,到横向拓展为更广阔的空间,再到思想内涵和艺术语言双重合奏上,形成自己独到的情感坐标。如果说,他对美的敏锐感悟能力和表达习惯更多的是他的艺术天赋和才情使然。那么,他的日常绘画就是更深层次的寻找自己,表达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传递今情。

连俊洲 我院新绿 48×36cm 纸本水墨 2020年
潘天寿说:画事难于用繁,尤难于用简。简之可贵,在于纯炼。须老辣慎密,迹简意远,方为上品。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直以来,连老师总是心无旁骛,把笔墨简化到一个非常单纯的状态,按着自己心灵的姿式和节奏,以虔诚之心,发现和礼赞存在于万物生命中的美。我在想:或许连老师作画的状态,类似于一种漫步,虽说一切看似不经意,但目光终究在远处,便对前方有种说不出的憧憬。这也最终成为他创作上保持自在之境的一个源泉。
读连老师的绘画,发现其落款习惯用笔名“得水”,便又联想起他那如鱼形状的画室,如鱼得水,清心自在。一切恰是在在有意无意之间,如他的画中之境。
可以想象:画画之余,连老师会端杯茶站在画室的窗口,看看窗外,世间万物还是一如初见时的模样。